当诈骗手段在乡村悄然蔓延,守护村民的“钱袋子”便成了迫切的民生课题。2025年7月19日-7月23日,南宁职业技术大学“智联陆永”实践团带着专业与热忱走进南宁市上林县陆永村,以“宣讲+入户+物料”的立体模式开展反诈骗宣传,以青春之力织密乡村反诈防护网。
以声音为炬,点亮防骗认知。用案例拆解骗局,用话语唤醒警惕——实践团以一场反诈骗宣讲讲座拉开宣传序幕。成员们化身“防骗讲解员”,将枯燥的反诈知识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的“家常话”:从“客服来电说退款”的套路拆解,到“中奖信息要先交钱”的陷阱揭秘,再到“陌生链接不能点”的基础防护,每一个案例都贴近乡村生活场景。现场时而响起恍然大悟的感叹,时而出现热烈的互动问答,村民们在生动的讲解中逐渐摸清诈骗分子的“套路”,防骗意识如星火般被点亮,又如野火一般燎燃。

开展“防电信诈骗”宣传讲座(邱冰倩/摄)
以脚步为尺,丈量老幼安全距离。乡村的老人与青少年是最需要守护的“防骗薄弱区”,实践团成员沿途入户走访,为不同群体送上“定制化”防骗指南。面对老人,他们像家人般围坐闲聊,把“冒充子女借钱”“虚假养老投资”等骗局揉进生活场景,反复叮嘱“遇到钱的事多和儿女通电话”;面对青少年,则聚焦游戏世界里的“甜蜜陷阱”,用“账号买卖藏猫腻”“充值返利是诱饵”等案例敲响警钟,提醒他们“守住密码就是守住钱包”。脚步所至之处,老幼群体的防骗铠甲正在悄悄筑牢。

入户向重点群体宣传反诈知识(陆瑶瑶/摄)
以纸张为媒,传递防骗微光。一张手掌大小的宣传手册,能成为随身携带的“防骗锦囊”。实践团精心设计的手册里,没有生硬地说教——常见骗局被绘成漫画故事,防骗要点化作短句口诀,报警流程做成清晰图示。在集市的人流里、村口的榕树下和来往的道路上,成员们将手册递到村民手中,轻声讲解“遇到可疑情况先看这页”“回家和老伴一起认认这些套路”。这些带着油墨香的纸张,像一颗颗防骗种子,在村民的日常生活里生根发芽。

向青少年进行反诈宣传(邱冰倩/摄)
以色彩为引,织密视觉防线。让防骗提醒出现在目光所及之处,是实践团延伸宣传触角的巧思。他们将设计醒目的宣传单贴在公告栏的最上方、村民活动室的玻璃上、村口小卖部的墙面上——蓝底白字的“陌生来电别轻信”,白底红字的“六不信”,配上彩绘的反诈小图标,既不突兀又足够亮眼。村民路过时抬眼可见,闲聊时余光能瞥,这些无声的提醒渐渐融入乡村日常,成为无须刻意记忆的防骗共识。

粘贴防诈宣传单(罗超明/摄)
以星火聚光,为基层防线添份锐眼。村委会工作人员是乡村反诈的“前沿哨兵”,实践团特意为他们开展防诈骗专项培训。成员们将复杂的诈骗话术拆解成“识别公式”,把资金流向的风险点绘成简易图谱,教大家通过“对方身份是否可查”“要求操作是否紧急”等关键问题快速判断骗局。培训结束后,委员们带着刚学的知识走进村广播室,将“冒充公检法诈骗的三步骤”“防范电信诈骗的五要点”编成方言顺口溜,随着广播喇叭的电流声传遍村头巷尾。那些带着乡土气息的提醒,像流动的防线,在晒谷场、在田地里、在农户的屋檐下回荡,让防骗意识顺着声波钻进每个人心里
从话筒前的认真讲解到田埂间的入户走访,从手册里的图文提示到宣传栏的醒目标语。“智联陆永”实践团用多元方式让反诈骗知识走进乡村的每个角落。这场以青春为名的守护行动,不仅提升了村民的防骗能力,更在乡村播下了“全民反诈”的种子。未来,实践团将继续深耕数字乡村赋能,让反诈防线在乡村土地上扎得更深、守得更牢。
供稿: 蒋 鉴
一审一校:李林辉
二审二校:苏大雪
三审三校:李奕奕